陈展委 Displays Committee
您的位置:首页 >> 陈展委 >> 交流活动    
“展览为谁而做”是中外策展理念的最大不同
发布人:陈展委  点击量:2526  上传时间:2017-01-09 11:58:56  审核人:网站编辑  审核时间:2017-01-09 14:52

“展览为谁而做”是中外策展理念的最大不同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和观众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毫无疑问,优秀的展览可以得到国际上的更多关注,更好地促进国家间文化的资源共享及交流合作,同时也能更好实现博物馆公共服务、公共教育等文化职能。因此,国内博物馆越来越不满足自己的小天地,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博物馆,由此就产生了这样几个问题,国内外博物馆策展理念有哪些不同?国外博物馆有哪些策展理念值得借鉴?国内博物馆能否复制国外博物馆成功的策展理念?
  在此次山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培训班举办之际,培训班授课专家——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下文简称ROM)沈辰副馆长接受了山东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的专访。针对这些问题,他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图片描述

沈辰在山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高级研修班中授课


  “展览为谁而做”是中外策展理念的最大不同
  问:目前中外策展理念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沈辰(以下简称“沈”):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关键要看理念是从哪里来,理念是为什么服务的。目前西方博物馆展览的理念也有自己的问题,这也是自身历史沉积的结果,随着时代变迁,西方博物馆的陈展理念也在不断改变。我在ROM工作近20年,能感受到“展览为谁而做”的理念转变。
  我们讲策展并不是指怎么做展览,而是“展览为谁而做”,国内外策展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就有所不同。“为公众做展览”怎么做?国内做策展是不是也是“为公众做展览”?还是口头上说说而实际上还是一两个策展人意念和情怀? 国内国外的博物馆有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加拿大博物馆观众是买门票去参观的。这种不同也体现在体制框架上和自由度的发挥,虽然说的一样但是做的不一定是一样的展览模式,这就是理念上的偏差。
  策展也好,运营也好,都有市场化的一面,国外博物馆需要迎合社会变迁及发展,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调整自己。而国内博物馆更多的是执行行政化的指令,大家都遵循形式上的“自上而下”。我对中国博物馆的策展理念有一个“小忧虑”,就是大家都在尝试做同一件事情。国内有四千五百多座博物馆,不同博物馆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策展理念,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所以单纯去寻求国内国外展览理念的不同是没有意义的。
 

图片描述

以独特的建筑风格著称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国外博物馆策展更强调观众体验
  问:博物馆的策展选题是否应该“迎合”观众?或者说观众在展览选题的过程中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参与还是引领?
  沈:我两年前有做过一个报告,上面有一个观点提到,现在新时期的博物馆在面向观众的基础上要以观众为本,及时调整博物馆的宗旨和理念。我认为,以观众为本不意味着以观众的喜好决定博物馆的各种策略。过去我们是闭了门做展览、做活动项目,认为博物馆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机构,以素质培养为口号或借口来“教育”观众,希望观众来听我“讲”东西。从目前博物馆发展潮流来看,现在这个观点已经被唾弃了,相信在中国的博物馆发展中同样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一些了解观众的事情,知道“观众想要了解什么”。博物馆是一个要为观众提供权威性的、知识性的、教育性的场所,特别是对于综合型博物馆来说这一点更为突出。
在博物馆做策展是被观众引导、还是让他们参与?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尖锐,开宗明义的说我认为是不能被观众引导的。我们在ROM尝试过很多实验,希望了解观众对什么样的藏品、展览感兴趣,实际上观众“一问三不知”。这里并不是指观众什么都不懂,事实上观众更多的是一种期待。无论我们博物馆做什么,他们都是先要“看看”,来看一下博物馆做的是不是符合他们的期待。如果你做的他们不满意,他们首先会觉得这个展览与他们无关,有的甚至会提出意见。
  那么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展览他们才会感受到呢?首先,作为博物馆人,你要了解观众对知识、对社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热点、关注点、焦点,这些点如何和博物馆的藏品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英语中我们常常提及Relevance(相关性)。Engagement(参与)和Relevance(相关性)就是要把我们做的展览、做的研究跟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所以不是观众决定你要做什么展览,而是我们要知道他们对什么样的关注点有期待,再去进行展览,这才是对观众的一个交代。因此我们去做观众调查,并不是让观众给我们做选题,而是给观众提供几个选题,让观众去挑,但不一定真的去做这个选题。我们的目的是要知道观众为什么去选这样的选题,然后当这个选题的确做不了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一个类似的题目来替换。所以我们不是让观众去决定或引导我们做什么,了解他们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观众在策展中的地位,我认为国内外理念上的探讨最大的不同就是体验。每一个展览和博物馆所提出的活动都是要给观众带来愉快的参观体验,要让观众感到物有所值,是一种愉快的经历,就像看电影一样。但这种体验又不是简单地做一些多媒体和视频,而是要看有没有让观众身临其境,有没有一起分享作为策展人在进行展览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成功的做到,我们自己享受了,但却没有和观众通过展览和活动项目分享出来,观众来了觉得平平淡淡。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同行好好思考一下。

图片描述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背景参观者提供各种教育活动


  博物馆策展中文化差异的问题要具体分析
  问: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彼此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是必须要衡量的因素,但博物馆却往往容易忽视国家内部的文化差异现象。博物馆如何在策展的过程中处理这个问题?
  沈: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汉文化的中心,要是在云南、广西、甘肃等地区的话,这个问题应当会更加突出。由于殖民文化的存在,这在北美地区博物馆的发展史中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如今,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太有可能重复发生。因为Culture-sensitivity(文化敏感度)是现在西方博物馆中一个相当严肃的政治问题,在我们制作展览和活动时,都会进入到一个很高层面的讨论,不允许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再发生。
  以ROM为例,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国家,我们在做任何少数族裔展览的时候,都会有一个Community Advisory(社区顾问),邀请社区的领袖或代表对我们展览的策划进行参与,在整个过程中会有两到三次的汇报,了解我们宣传营销的用词、镜头语言等有没有Culture-Sensitive(文化敏感度)。所以社区代表会站在不同文化的立场上对博物馆提出建议,对展览在用词上进行调整。
的确,多元民族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不管是在深度的汉文化中,还是一个社会、或者国家,或者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城市,多元民族都是我们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基础。因为一个不经意,大沙文主义的殖民化的影响都会对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弱势群体或少数民族造成伤害。
  因此,我的建议是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了解这个博物馆的关注对象是怎样的人口分布。这个在加拿大比较好做,通过外貌就能看出来是不是少数民族,但是在中国仅凭看很难得出结论,这需要社会学角度的合作。了解到这个之后,再多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诉求,去寻求他们对博物馆的认可。就博物馆来说,西方的博物馆经验不太可能在中国复制,但是要学习西方是如何针对这个问题而展开工作的,如何把这个程序和理念带入中国到某个地域的具体的情况来实践。

图片描述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今年“Of Africa”项目的展览主题,旨在透过展览反思过往与当代人们对非洲的表述


  了解策展成功之道才能去借鉴
  问:当前国内博物馆的策展工作应该模仿西方的这种模式,还是“另辟蹊径”?西方策展模式是否能够在国内被成功复制?
  沈:我不同意复制这个词,任何策展模式都不可以也不太可能被完全复制。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文化理解的问题,就算是在国内,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在江浙一带或者在东北办一个展览,不同的观众在文化的理解上都有差异。当你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复制的可能性就更不大了。但是,能不能借用其他国家具体的操作、实践呢?
  举个例子,当你认为ROM办的某个展览是个成功的,你需要问一下它为什么成功。如果像在多伦多办一个这样的成功展览是因为它的社区多元文化因素,那么这个展览的理念和内容在中国、东亚复制就不一定成功。所以,在理解、认可西方博物馆成功展览模式的时候要问一句它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只有了解了成功背后的原因你才能去借鉴,去对比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机制和背景来做这样的程序和事件,来让下一个展览成功。这是一个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复制。
  正如沈辰所说,“也许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少走弯路,但是体制的不同,诉求也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所以中西方的情况终究是不一样的”。国内博物馆策展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要立足于自身实际,这样才能让观众更好的体验到展览本身,以及展览背后的策展理念。但如何让展览既能体现策展理念,又能满足观众需求,国内外博物馆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于:弘博网

主办:河北省建筑装饰业协会 技术支持:常宏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槐安西路395号河北建研科技研发中心9号楼1单元6楼
电话:0311-89179551 E-mail:hbjzzsxh@126.com 冀ICP备15024714号-1 总访问量:3371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