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河北 About Hebei
您的位置:首页 >> 风情河北 >> 旅游休闲    
王离湘 | 诗在心里 路在脚下
发布人:网站编辑  点击量:2019  上传时间:2018-10-17 18:01:48  审核人:网站编辑  审核时间:2018-10-17 18:02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王离湘

 


 

 

 

诗在心里 路在脚下——文化+旅游=旅行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很多朝代的文人墨客,都在旅途中,留下了很多旋律清雅、韵味深厚的旅行诗,让我们今人,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去感受那份独特沧桑的美。时至今日,旅游已经成为了我国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很多人都心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情怀,“走过千山万水,路过无数的桥,欣赏了那么多的风景”,却很少有人留下像古人流传千古的诗篇,因为今天的我们,只是单纯的旅游,而非心怀“诗与远方”的旅行。

 

 

 

一、旅游的核心是目的性

 

 

“旅游”一词,古来有之。南朝诗人沈约在《悲哉行》中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这是有记载以来,关于“旅游”一词最早的描述。后来唐代诗人王勃在《涧底寒松赋》中写道:“岁八月壬子旅游於蜀,寻茅溪之涧。”

 

明吴承恩《著》:“东园公初晋七?,言开曼龄,是日高宴……会有京华旅游淮海浪士,闻之欢喜。”这些诗中的“旅游”,指的是旅行游览。

 

旅游的另外一个意思,指的是“长期寄居他乡。”比如,唐代贾岛《上谷旅夜》诗中:“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尚颜《江上秋思》诗中:“到来江上久,谁念旅游心。” 明代文徵明《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诗中:“应有旅游人不寐,凄凉莫到小楼前。” 清代陆以?《冷庐杂识·孔宥函司马》中:“旅游复何事,飘泊问沙鸥。”

 

到了现代,人们对“旅游”的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予了多种定义。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认为,旅游指的 “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 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普遍认可、而且通俗易懂的定义之一就是:“旅游指的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就是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指的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外出游玩的“目的性”。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按照这一理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旅游,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得到满足”,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 吃:指的是外出旅游时,满足生理机能的日常饮食和有目的、有选择的品尝目的地的特色食品。饮食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升旅游活动的品位,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同时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和提升形象魅力。

 

----住:指的是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及多种综合服务的行业。现代旅游中的住,主要包括“星级酒店、汽车旅馆、居民旅馆、帐篷”等模式,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驿站”。

 

----行:指的是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时,所采取的出行模式,现代旅游出行一般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骑行、徒步”等模式。

 

----游:指的是到目的地后,游览景观。景观包括自然、人文在内的各吸引物和现象的有规律组合形成的地域体。换句话说就是指存在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和人文多种因素有规律地组合起来的有形和无形的地域综合体。

 

----购:旅游购物是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具有当地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购买商品有种美的享受,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某种程度上,购物成为旅游目的地最具吸引力的内容之一。

 

----娱:旅游娱乐是指旅游者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寻找精神愉悦、身体放松、内心满足和个性发展的旅游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融合这些需求的服务供给产业。

 

“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是旅游活动最简洁、最准确、传播最广的概念。在现代旅游六要素中,“游”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其他活动都是围绕其进行的; “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旅游活动的开始;“食”“宿”“购”“娱”虽然都能增加旅游收入,但由于“购”和“娱”是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产品中所得利润很高,很有吸引力,所以“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六要素形成的过程,是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旅行”相比,旅游的六个要素只是较低层次的排列。

 

 

 

二、旅行是旅游与文化的综合

 

 

 

“旅行”与“旅游”,两词仅仅相差一个字,但意义却迥然不同。在中国的史书中,关于“旅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的结伴远行。《礼记.曾》中:“三年之丧练,不?立,不旅行。”这句话是“旅行”最早的出处。汉代刘向在《辨物》篇中,写道:“麒麟……不?居,不旅行”。宋代苏轼《台记》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 ,杖履逍遥於其下,见山之出於林木之上,累累如人之旅行於墙外而见其髻也”。二是指因某种目的而远行。唐代耿?在《客行赠人》诗中,写道:“旅行虽别路,日暮各思归。” 唐代欧阳詹在《南阳孝子传》:“ 贞元九年,某旅行 虢州”。三是特指远行的人。《太平广记》卷三二六引《异闻录·沉警》:“奉使秦陇 ,途过张女郎庙 ,旅行多次酒肴祈祷”。

 

由此可见,旅行相对于旅游,蕴涵了更多深层次的文化涵义。旅游的核心是“游”字,它只是单纯的游逛、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而旅行的核心是“行”字,包括行走、行旅、远行、独行、苦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旅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旅行的核心属性就是实践性。旅行是一种体验自然和感悟人生的过程, “行”走途中,不念过往,不惧未来,把一切都视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体验,随遇而安,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通过“学、思、践、悟、知、行”,旅游就赋予了文化的内涵,让单纯的游览,得以在发展中传承,在创新中培育,在开放中保护,在包容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变得更有深度和广度。

 

----学。“学”就是学习。“学”是“旅行”这一实践活动中的基础和前提。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没有“学”,“旅行”的过程,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玄奘法师,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那兰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思。“思”就是思考。“思考”是“学习”的延伸。“学而不思则罔”,经过思考的加工,在实践中才能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学习的知识才更深刻,更具指导性。

 

----践。“践”就是实践。“实践”是“思考”的落脚点。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就是把经过思考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学以致用。

 

----悟。“悟”就是体悟。“体悟”是“实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要透过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以达到真正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透过现象,总结实践中的一般规律,认清本质,把这些规律内化为个人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知。“知”就是良知,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思想意念两方面内容。阳明心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叫做“致良知”。人的“知”,有“良知”,也有“非良知”。好的发心、好的动机、好的出发点,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人的善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要坚持发心与结果的统一,不仅看起因,也要看过程,更要看结果。

 

----行。“行”就是行动。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古人所讲的“天人合一”,表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从“知”和“行”入手,核心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学、思、践、悟、知、行“六位一体”,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认识发展过程。其中,“学”和“思”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践”和“悟”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第二个阶段中的“悟”承上启下,既是对前一次认识发展过程的总结,也是对后一个认识过程的发轫。“知”和“行”是认识的第三个阶段,“知”和“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指导思想,后者又能够反作用于前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完善、升华。因此,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一次认识过程是难以达到的,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不断发展和前进。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知奋进,践然后知守责,悟然后知道理,最后在实践中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三、生活即是旅行

 

 

 

人生就是一次长途旅行,在人生或长或短的旅程中,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心怀“万卷书”的明澈,迈着温和而稳重的步伐,坚定信念,行走过万里征途,使人性淬火,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明朝“华亭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二》中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英国的思想家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真正的人生需要文化作为底色,文化的传承蕴涵在“万卷书”和精神禀赋中。读“万卷书”的独特性就在于,一方面它能让人思接千载,心游太玄,在喧哗与骚动中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守持人文理性的价值底线和良善心地;另一方面,它能使人心理、精神、人格气质不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读过万卷书后,使人心明澈,文而化之,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在怦然心动的阅读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行是知之成。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这里的“行”指的是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也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一切从实践出发。徐霞客一生足迹行程万里,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形成了《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宋代词人把如帛如玉的诗句一路撒在旅途之上,人性淬火,把形而上的思辨和忧患寄托在山水之间,文以铸之,形成了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

 

-----知行合一。人生就是一次长途旅行,就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描写出了自己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他的思绪在“行”走过程中,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自然和人文景观,而是融入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以知促行,思绪穿越了千年的历史,从脚步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以行促知,在广袤苍茫的中华大地上找到了自然与人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达到了知行合一。

 

 

 

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行即是修行。修行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就是“学思践悟知行”的过程。人生漫漫长途,处处皆是风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笑一颦、一嗔一怒皆是风景。清代文言小说编选家和批评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同样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里,赋予了不同的涵义。人生没有回头路,一经走过,就是错过。因此,在旅途中,要不忘初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珍惜眼前的每一道风景;从心而觅,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用心聆听,用心观赏、用心感悟,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生活情趣,趣味高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解读自《华严经》,意思就是做事情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通篇强调了十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葆有初心、继续奋斗的坚定意志,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本质,不忘历史,不忘初衷,不忘品格的特质,既为全党全国把舵导航、指路明向,又为全民族提振精神、凝聚力量,其扎实简洁的文风令人耳目一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不忘初心是“知”, 继续前进是“行”,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会方得始终,找回初心,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人生亦是如此。在我们踏上人生旅行的那一刻,就要明白我们旅行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将我们的初心好好地珍藏在心中,坚守自己的喜好,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安逸,心静如水,方能始终。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慧能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意思就是说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心”就是自己,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信仰,不迷信任何事情。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旅行的过程就是修心、修性、修行的过程,要发布施之心,发至诚之心,发欢喜之心,发发愿之心,发回向之心,只要有这种信念,就能聚精会神、就会相得益彰。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幸福、快乐、健康,都能从容的对待生活。

 

文化赋予了旅游新内涵、新价值、新贡献和新生命,让单纯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游逛,经过心灵的“学思践悟知行”,变成了人生路上应该践行的人生信条。我们应该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好“旅行”中的文化灵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珍惜路过的每一道风景,把握当下,不忘初心,方得人生幸福之始终。

主办:河北省建筑装饰业协会 技术支持:常宏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槐安西路395号河北建研科技研发中心9号楼1单元6楼
电话:0311-89179551 E-mail:hbjzzsxh@126.com 冀ICP备15024714号-1 总访问量:3380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