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河北 About Hebei
您的位置:首页 >> 风情河北 >> 旅游休闲    
【观察 • 思考 | 乡愁乡建】梁军——土成木寸的乡建
发布人:网站编辑  点击量:2394  上传时间:2019-07-05 14:50:56  审核人:网站编辑  审核时间:2019-07-16 14:09

 

 

民宿,可以看做为现代都市人建立起情感联络通道,它联络了城市和乡村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民宿,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让都市人自然地融入到这样的一个熟人的社会,享受田园的静谧生活的过渡地带。

孙铮 · 梁军 · 程辉 · 柴国宏

 

 

中国千城一面的城市世相,忽视了自然生态与文化传承。在热衷模仿西方建筑时,恰恰丢失了我们原本持有的自信和能力。

 

中国乡村的民俗民风丰富多元,有种蓬勃生长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乡村建筑,它讲究将人文、历史、风水、地理环境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加之农人在生产与生活中漫长观察经验,形成“匠在前意在后”的建筑法则,即正是乡村建筑的智慧所在。

 

若我们懂得用眼睛去注意乡村建筑,并稍加沉思就会发现,农人非常顺应自然,似乎他们也知晓如何巧借自然来建造房屋。农村建筑让我们感觉到了自然生态之美,以及建筑领域的延续,说明大地上还存藏着修复民族文明的根基。

 

乡建说难则难,说易则难,并非一蹴而就,反之,它是非岁月不可。难,在于它纵横“人、文、地、景、产”多个层面,任何环节的阻塞就会影响整个乡建发展。而易就是要与农民合作生产,他生产,你正需,达成互补与对等的关系。

 

五年来,我通过创立乡建机构——土成木寸,对乡建实践有很多的反思。乡建系统思想是循环、流动和统筹。乡村建设需要系统地运用知识资源和各方面的人才,做到入乡随俗,避免水土不服,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对儒释道等各种乡村信仰的传统,有比较深和比较近的了解接触;我们的目标是修复乡村文明,重拾乡村自信;倡导自然而然、生生不息;促发农民合作,开启农业培训,实现农村营造。


 

 

乡村前辈的启迪

 

提及乡村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在当下乡村凋敝的现状里思索出路,还得从对于乡村建筑和乡土建设有较深研究的人士那里,吸纳养料与借鉴经验。

梁漱溟与晏阳初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两位代表人物。在乡村破产、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深知中国积重难返,毅然决然地走出书斋,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中,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为寻找中国的出路,共同进行了长达多年的探索。

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晏阳初则是留学美国,具有现代民本政治观的人。他们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是不同的。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是文化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问题。他主张乡村建设要先从文化入手,进而引发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造,并提出了政、教、养、卫的乡建方法;晏阳初认为乡村建设的使命是民族再造,只有改变“愚、穷、弱、私”的四大病症,才能改造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现代公民。

“土成木寸”乡建机构,受到四位前辈的极大的启发。一者是对中国乡建的平民教育做得比较好的晏阳初先生,二者是对农民、乡土文化和传统相当熟稔的梁漱溟先生,再者就是在乡土建筑实践中有一定研究的亚洲建筑之父杰弗里·巴瓦和凯瑞·希尔,他们对于我怎么进行乡土建筑,怎么建筑美丽乡村有着深远影响。

 

 

 

 

找回乡民的自信

过去几年中,我们不断往返城市与乡村之间,用深入民间的方式,尽可能的去了解真实的乡村现状,了解农民的真切想法。面对乡村,就像一次全新的学习。久而久之,也就明白现在诸多的乡村建设模式,是靠外力在推动,假如外力一旦抽走,之前的成果随之散尽,这仍不足以使我们真正实现“乡建”。倘若我们一直偏执地相信城市人能够建设乡村,却也很有可能毁灭最后的稻草。如何让农民自发的参与乡建,又是要全新思考的课题。

 

但是,中国各地农村存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困境,显而易见,那股至关重要的青年力量被吸入城市后,乡村日渐失去活力,气息颓靡。房屋空置成为废墟,耕地荒废成为荒野,手艺无法传承成为记忆,家族不再紧密各奔东西……,究其根本之因,还是人的离开。这是一个守住家园的主题,让农民自愿留在故乡生活,让那些涌向城市的青年主动回乡发展,完全还原农民作为乡建主人的身份。

 

有难度的是,怎么样他们才会愿意留下?这势必会辐射出农民就业、收入、教育一系列的问题。过去,乡村基层相还有些自由空间,是郡县制。到现在,这个空间几乎缩减为零,农民的生产作业要通过乡村行政组织的批准方能施行,自然就牵涉到乡村组织。诸如此类,乡建不是普通之事,它是涵盖乡村各个层面的生态系统。而目前,乡村系统并未形成与打通,整个社会不是循环社会,是一个消耗社会。我们做乡村建筑时候,在保存文化前提下,既要融入当地的信仰,也要适度采用采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设计,尽可能建造出农民满意的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维护传统,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传递给他们保留古建筑的必要性讯息,以及不用离乡远足,凭借手艺就能获得幸福生活。

 

走进农村前,我以为的乡村教育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实则不是,与农人生活过后,才觉察到两者之间是相互的教育和感化。农人顺应大自然,他们可能从来都没意识到是向大自然学习。然而,那些真正与大地打交道的人,完全是向自然全借力成长,他们心里懂自然。

 

能否保障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归根结蒂,是我们如何系统地、正确地引导农民“把家乡建设得更像家乡”,找回自信。比如,我们在做项目进行了一些功能的延伸,开设了兼具互联网采购功能的乡村书屋,定期派老师给原住居民讲课,不强调马上看到成果,而是埋下一颗大树的种子,让他们自然产生转变,给予道理的启发,培养他们乡建的信心。

因地制宜做乡建

从2015年开始,“土成木寸”以民居营造展开,以每年三个试点的速度扩展。这些项目始终围绕乡建系统的理念前行,每一步都紧密结合当地文化与建筑特色,创造适宜当地乡民生活的空间和审美的建筑。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我们试图在乡建中找到一些共性。这些实践有成功亦有失败,要因地制宜的总结和修正方式与方法。

浙金江华有一个普通的白杜龙村,我们扮演了协作者的角色,尝试以乡贤带动的乡建方式。如今进入了第二个年头,缓慢而生长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生不息。村民提出了把家乡建设的更像家乡,这源于乡贤的带动。一旦村民看到了希望,乡村也就有了自信。

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佛光村,陕县太阳村的地坑院,我们推行了修复地域建筑带动乡民第三产业的绽放计划。佛光寺举世闻名,也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最早发现的中国唐朝木构之一,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佛光村由原寺庙佃户在七十年代移迁至寺西北方居住,是佛光寺历史人文的一部分,我们通过民居修复,让原主民了解价值,并自发地进行保护。

河南陕县地坑院乡村改造项目,我们先是进村实地考察。北方雨水少,地坑院最早的建造就设计了地下水窑,用来收集雨水,而当地农民就信奉水井有井龙,厨房而有灶神。开凿孔窑洞,形成自然通风。另外,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防止雨水下渗,有效解决原来潮湿的问题,进而凸显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室内布置更是别出心裁,就地取材,以农具、树枝、植物做装饰,巧妙运土炕取暖作用,让做饭与制暖同步完成,淋漓尽致地用现代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的有机生活。我们借由一个民居改造的过程,让农民意识到窑洞仍有居住的价值,间接地培养了他们的信心,窑洞传统文化自然而然也就会受到了保护。

中国数量居大的是那些普通的乡村,那些脏乱差的乡村,那些乡村更应该乡建。当每个原乡人把他视为家乡时,就有了我们心中的乡建。合羹之美,在于合异。乡村建设有同有异,同,是乡建是每个人的故乡建设,这就是乡愁;异,是根据每个乡村的生态人文、社会结构、产业经济的不同,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的乡建方法。既有美丽乡村乡建,也有脏乱乡村的乡建。前者是美丽乡建,而后者是社会乡建。在我们看来,后者更有意义!

 

 

(未完待续)

主办:河北省建筑装饰业协会 技术支持:常宏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槐安西路395号河北建研科技研发中心9号楼1单元6楼
电话:0311-89179551 E-mail:hbjzzsxh@126.com 冀ICP备15024714号-1 总访问量:35247410